紅網時刻記者 劉露 長沙報道 童迪、胡富君 攝影 金秋9月,巨大貨輪停泊在長沙城北的港口上,裝船機上下揮舞臂膀,大型集裝箱鱗次櫛比,岸上吊車來回穿梭,一片繁忙景象…
長沙新港員工李文和自己73歲的父親李嗲一起見證了這個百年老港裝卸從人工到半自動化,再到自動化的變遷。 “長沙新港是第一個入駐金霞的企業,從霞凝鄉到新港鎮再到現在的金霞經開區,作為拓荒者,當時我們來工作的時候,路都是公司修的,隨后就不斷有企業入駐園區了。”老員工李嗲回憶到。 擁有九百多公里湘江自然岸線的湖南,長沙新港,無疑是個極其重要的節點。一頭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、另一頭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、直抵歐亞大陸腹地。在改革的浪潮中,它完成了拆老港、建新港、生一胎、生二胎到生多胞胎的蛻變,正在加速融入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建設,譜寫開放發展新篇章。讓我們一起翻開歷史的畫卷,尋找斑斑印記中昔日的長沙港。 應天時 拆老港建新港 生根發新芽 前世故事多,今生在繼續。有的根還在,有的發新芽。 今年92歲老員工婁力1963年至1985年在長沙港務局港務科任副科長、機械廠任技術員,回憶起老港從手扛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,再到新港全機械作業,對新港公司的飛速發展表示欣慰,盡管已經退休了,婁力也一直心系長沙港,期望長沙新港發展更上新臺階。 1978年,省交通廳投資270萬元建直立岸壁式碼頭,并于1983年建成。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修建的散糧作業區。1980年4月,港、航分管,分別成立“湖南省長沙港務局”“湖南省航運局長沙輪船運輸公司”。 “老港地處城市中心,陸域狹窄,場地分散,沒有港區鐵路,港口機械設備陳舊,嚴重制約了長沙港口外貿運輸和港口生產發展。同時長沙港發展戰略是向現代化港口主樞紐邁進,加之省委、省政府規劃建設湘江風光帶,形成生態經濟圈,環境保護、市內交通要求,不拆不行了。”對于長沙老港歷史,婁力如數家珍。
這是歷史,是老港,新港即將來了。站在港口一端,李嗲回憶到。 1991年5月,湖南省長沙港務局、湖南省長沙輪船公司、長沙港務管理處三家單位正式合并,理順長沙港航體制。 2000年5月,為支持長沙市五一大道擴建工程,原位于長沙湘江一橋北匝道旁的長沙港務局辦公大樓如期定向爆破。2001年8月,長沙港口主樞紐霞凝新港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,注冊成立“湖南長沙新港有限責任公司”。2003年7月30日,長沙港霞凝港區一期工程試投產,建成4個千噸級碼頭泊位,功能定位以集裝箱為主。 2004年9月10日,湖南長沙新港有限責任公司與上海港集裝箱股份有限公司、上港集箱(澳門)公司合資組建湖南省第一個港口中外合資經營企業——長沙集星集裝箱有限公司。2006年9月6日,長沙新港二期工程實現竣工試投產。2009年長沙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萬標箱. 李嗲說,一幕幕都仿佛定格在昨日。 借地利 享“黃金水道”便利 港口發展正逢其時 長江的運力相當于40條鐵路,而作為長江經濟帶“龍腰”位置的關鍵節點,長沙“港”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與航道優勢,在國家努力將長江經濟帶,打造成為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的大戰略之下,如何正確把握自身發展與協同發展的關系,抓住機遇、做好“水文章”,是長沙一直以來重點思考的問題。 “我們在90年代的時候一邊改革一邊建設一邊運營。2001年長沙港口主樞紐霞凝新港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,2005年,長沙港口主樞紐霞凝新港二期工程開工,2015年首次霞凝貨場開通鐵水聯運,并進入無紙化通關打通。不論是量和質我們都有了一個突破。”長沙新港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辛華說。 到了2018年,港口近3個月吞吐量連創新高,其中8月份件雜散貨吞吐量達到58萬噸,這是建港以來首次單月吞吐量破50萬噸,是個突破點。辛華興奮地向記者道出了以上數據。 記者在港口看到,目前長沙新港三期工程正在抓緊建設,湖南首個汽車滾裝碼頭計劃在9月完工,10月將迎來首航,屆時將結束湖南不能通過水路運輸汽車整車的歷史。 “7月至11月上旬主要是走歐洲線,中途耗時不到1個月,趕上當地的圣誕節。12月到來年的5月主要走美國線,給美國獨立日提供煙花。”站在港區碼頭,辛華指著江面的煙花集裝箱船舶告訴記者,煙花是湖南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,也是公司的主營業務。 其實,煙花只是湘品借助水運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。 借助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,煙花、農產品、汽車、工程機械等湖南貨物走水路通江達海、物流全球。今年1月至8月,長沙新港集裝箱量達到10.59萬標箱,吐吞量平穩增長。 汽車滾裝碼頭是長沙新港三期工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。長沙新港三期工程預計2019年全面投產。屆時,有望跨入吞吐量千萬噸級行列,將實現集進出口集裝箱、大宗件雜貨、滾裝等于一體、“水鐵”無縫對接的現代化港口,與快速完善的公路、航空等交通運輸方式相互呼應,形成立足長沙、影響湖南、輻射全國的鐵路、公路、水運立體交通運輸網絡體系,使長沙盡享長江“黃金水道”的便利。 聚人和 水鐵聯運鐵軌也可通江達海 距長沙近兩百公里外,一條鐵路專用線從衡陽華菱鋼管有限公司(簡稱華菱衡鋼)出發,向東北方向延伸。以此為起點,這里的鋼鐵制品將經過鐵路、公路、水路三種方式的密切配合,遠銷海外。 這是長沙新港與長沙鐵路貨運新北站、華菱衡鋼、至友物流聯手打造的多式聯運新路徑。 長沙鐵路貨運新北站與長沙新港之間,一輛輛貨運運輸車輛緊張有序地來回穿梭。700噸油氣管等鋼鐵高端產品,從企業搭乘火車抵達長沙鐵路貨運新北站,經過6個小時的緊張轉運,從火車“穿越”到停泊在長沙新港的貨輪,隨即開啟前往印度蒙德拉港等地的水上行程。 水運的經濟成本優勢不言而喻。鐵水聯運不僅擴大了長沙新港的輻射范圍,降低了企業物流成本,加快了運輸速度,還畫出了一張多式聯運立體覆蓋的綜合運輸網。 這張網,為其背后高速發展的長沙經濟插上了“走出去”的翅膀。借助水鐵聯運,不僅周邊貨物可以從長沙新港下水,鐵路可達的任一地區,都可以通江達海。衡陽、婁底等地區的部分出口貨物正因此受惠。 當聯運優勢逐漸被業內各方看重,港口的“胃口”也隨之大增。 這里地處內陸,出海通道不夠暢通,如能實現水鐵聯運,長沙新港的觸角又將大大延伸。此外,中轉環節擠占的時間,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水運優勢的發揮。長沙新港三期工程將引進一條2.64公里鐵路專線,實現鐵水“零換乘”。它就像一條由航標連成的鏈條,在鏈條的一端,是處于高速發展中的年輕城市——長沙,以及它充實的腹地,另一端則連接著全世界。 “給我一個碼頭,我就能讓內陸城市長沙揚帆出海。”——如果套用阿基米德式的豪言,來籌謀長沙“出海”的種種可能,那么,“黃金碼頭”金霞經開區當仁不讓。 開福區委常委、長沙金霞經開區黨工委書記李國軍認為,省、市加快“創新引領、開放崛起”戰略的落地實施,與園區打造內陸開放高地、建設開福高新區等高度契合,園區依托自身物流和外向度高的優勢,優先發展以物流為支撐的高端制造業,優先發展具備開放型經濟特質的智能制造業,真正實現高端制造與物流、開放型經濟的相互促進。金霞經開區將統籌集中一切資源和力量,全面聚焦開放型經濟、智慧物流和以物流優勢為支撐的高端制造業,以推進擔當格局升級、產業鏈條升級、畝均效益升級、效率效能升級為抓手,全力打造制度創新和開放型經濟新高地。金霞的“碼頭”優勢將不斷放大。 |